top of page

神遊莫高六一窟

製作團隊:國立臺灣大學、中央研究院、敦煌研究院、太極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贊助單位:敦煌研究院

簡介撰文:王惠民(敦煌研究院)

  第61窟是五代後期敦煌歸義軍鼎盛時期曹元忠的功德窟,約建成於後漢天福十二年(947)。主室東壁門南下方與南壁下方東側畫回鶻公主等女供養人25身。東壁門北下方與北壁下方東側畫供養比丘尼、于闐公主等女供養人像27身。男供養人像可能當時繪於甬道兩側,現今甬道壁畫為西夏重繪。

  該窟主室東西進深14.3公尺,南北寬13.5公尺,洞窟規模宏大,氣勢雄偉。主室窟頂為覆斗形頂,設中心佛壇,佛壇後部有背屏連接窟頂,塑像全已毀失,唯殘留文殊菩薩坐騎獅子的尾巴。這是以文殊菩薩信仰為主題的洞窟,所以敦煌研究院藏D0671號後周廣順元年(951)〈辛亥年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〉稱之為「文殊堂」。

  窟頂四披上畫十方諸佛,下畫千佛,四角畫四天王。東壁畫維摩詰經變,南壁西起畫楞伽經變、彌勒經變、阿彌陀經變、法華經變、報恩經變,北壁西起畫密嚴經變、天請問經變、藥師經變、華嚴經變、思議梵天問經變,西壁畫五臺山圖,南、西、北壁下部畫佛傳。

  西壁〈五臺山圖〉長13公尺、高3.5公尺。詳細描繪了從山西太原途徑五臺山到河北鎮州(今河北正定縣)方圓二百五十公里的山川景色以及風土人情,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跡畫。此圖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部分:上部畫菩薩化現。中部畫五臺山五個主要山峰以及各大寺院情況,並畫各種靈異畫面。下部表現通往五臺山的道路,包括從山西太原到河北鎮州沿途的地理情況。〈五臺山圖〉中有約200條榜題,標示畫面細節,文字基本保存完好。

  甬道南北壁西夏各繪熾盛光佛經變一鋪,畫出九曜、黃道十二宮、二十八宿,是西夏佛教繪畫的重要遺存。

神遊莫高六一窟 のコピー.jpg
bottom of page